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克罗恩病 > 饮食调节 > 克罗恩病罕见部位坏疽性脓皮病1例

克罗恩病罕见部位坏疽性脓皮病1例



克罗恩病:罕见部位坏疽性脓皮病 1 例

克罗恩病(CD)为局限性肠炎、阶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构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随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伤害表现(EIMs),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多种多样,有时更是扑朔迷离,需要一双慧眼仔细鉴别。

下面来看1例由来自美国纽约的Faisal等报导的CD患者产生罕见部位坏疽性脓皮病(PG)的病例,该病例发表于近期的ClinGastroenterolHepatol杂志上。

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因「双手指甲变色伴局部疼痛10天」救治。查体发现手指甲出现黄绿色,甲周可见细小红斑,伴远端指间关节轻度肿胀。右边第1至第3指、左边中指及无名指靠近甲根的甲床下可见脓疱构成(图1)。患者无发热,生命体征正常,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良好。

图1.患者指甲改变情况

该患者有12年的CD病史,3年前至今延续运用英夫利西单抗医治,无特殊保持医治可控制肠道症状,近期结肠镜检查未见活动性病变。患者无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病史、疫苗接种史、皮肤溃疡病史、血细胞增生异常、恶性实体肿瘤等病史,未孕。患者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无饮酒、吸烟、药物史。

C-反应蛋白6.44mg/dL,红细胞沉降率30mm/hr,白细胞计数12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血红蛋白为11.6g/dL,基础代谢功能检测正常。补体C3、C4,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s)、抗ds-DNA抗体、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均为阴性。HIV、肝炎病毒、梅毒检查阴性。超声心动图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手部MRI不支持骨髓炎诊断。

行环切术抽空指甲下积脓并清创,随后口服头孢氨苄后离院。清创2往后,患者因疼痛和肿胀加重再次入院。其右边中指手术部位凹凸不平,溃疡底部潜行破坏,溃疡边沿呈紫红色,化脓、坏死。

甲床活组织检查提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皮损处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坏死碎片等浸润。上皮下基质可见嗜中性粒细胞脉管炎和血管破坏(图2)。未培养出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分枝杆菌。根据CD病史,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培养菌阴性结果,对清创医治的过敏反应等,排除其他皮肤溃疡性疾病,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PG)。

图2.甲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皮损处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坏死碎片等浸润

医治上给予口服强的松,初始剂量为40mg/日。经过1周激素医治临床症状改良。随后,激素缓慢减量,避免病情复发。

背景知识已有多项研究发现CD的皮肤粘膜伤害常提示潜伏胃肠疾病的存在。CD累及皮肤的表现从传统意义上可分为3种:

1.特发性病变,组织病理学上可发现潜伏胃肠疾病基础;

2.炎症反应性病变,并没有病理组织学支持;

3.并发症,多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多态性和慢性炎症的后遗症相干。

在研究CD医治的进程中,部份研究者提出第4类EIMs,即皮肤病变与CD医治有关,对目前的医治提出挑战。对肠外表现,皮肤病变不一定反应胃肠病变的进程,其病发机理还没有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坏疽性脓皮病(PG)为CD皮肤表现的一种类型,于1930年首次报导,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点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其皮损形态有一定的特点性,病发多与系统性疾病有关。

研究显示,CD患者产生PG的概率为0.7%,较少见。病变部位以下肢及口周多见,如该患者产生在手指的不典型病例更加罕见。值得注意的是,该例患者PG发生于CD减缓期,而多种CD肠外表现与CD是不是活动其实不相干。

PG的诊断主要依托病理,为排除性诊断。此病需与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病(Sweet综合征,SS)和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进行鉴别。SS以突发红斑或结节为特点,体温38°C,白细胞增多,皮肤病理活检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性改变,无血管炎。此病例中血管炎表现区分于SS。

综上,从该病例我们应学习到,在平时的诊疗进程中应留意常见疾病的罕见表现,乃至常见疾病的常见表现发生于罕见部位亦可致使误诊、漏诊,当诊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豁然开朗,「医」海无涯苦作舟!

消化君说关注「消化时间」,在对话框中回复口令克罗恩便可免费获得学习《克罗恩病的规范化药物医治》:罗妍









































白癫疯医院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xgj.com/ystj/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