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克罗恩病 > 疾病探寻 > ldquo万能补充剂rdquo益

ldquo万能补充剂rdquo益



三年前写过一篇关于益生菌的文章(《益生菌究竟有多大益处?》),到现在还经常有品牌方来辩——小舒,你看,最新证据表明我们的益生菌对***症状有效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推荐用益生菌——因为研究证据不足,以身试用的成本比较高。

图片来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不过在众多益生菌适用症状里,一些的确比另外一些有更充分的科学证据。如果要用益生菌,针对某些症状,选择某些特定的菌种,会比另外一些症状和菌种更值得一试(益生菌超多,用前咨询靠谱的医生,不要随便吃,不要吃错了!)

几年过去了,是不是真的如益生菌商家宣传的那样,有最新证据支持使用益生菌呢?我在今天的这篇推送里,更新了最新的科学证据,同时也包含了更多的可能和益生菌相关的健康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益生菌”究竟有啥用?如果有用,应该怎么用。

声明:科普文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本文不含任何利益相关。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完全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是一些活的微生物,当我们将它们应用于人体时,期望能够获得健康益处。在酸奶和其他发酵食物里都能找到它们,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补充剂和美容产品包含有益生菌。

通常,我们在说细菌的时候,几乎都默认它们是有害的,但其实有一些细菌还真的对我们人类有所帮助。比如一些细菌能够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消灭一些致病细胞,或者可以产生维生素。很多存在于益生菌产品的微生物都和我们体内本身就存在的微生物一样,或者近似。

益生菌包括哪些类型的细菌呢?

益生菌不是一种细菌,而是很多微生物族群的统称。就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其实也是很多种微生物的统称。

很多细菌都能被当做益生菌(只要对人类有益),不同的益生菌会有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假如一种乳酸菌能够帮助预防一种疾病,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乳酸菌,或者任何一种双歧杆菌能有同样的效果。

你能想象吗,科学家要发现某种菌对某种健康状况有益,要验证它的效果、安全剂量、和其他菌种的协同效果、副作用……得花多少工夫。

目前为止,能够证实益生菌益处的证据是有限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不断探索。

益生元(prebiotics)和益生菌(probiotics)一样吗?

不一样。益生元是一些我们不能消化,但是能够刺激益生菌生长和活性的食物成分。

合生元(synbiotics)又是什么?

合生元是包含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产品。

益生菌有多火?

真的超级火。益生菌是这几年的热门研究课题,所有有很多很多相关研究,但目前为止,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还非常有限。

在应用方面,由于它的安全性得到较多科学证实,虽然效果非常不明确,几乎你得了任何病,都可能被建议用益生菌。没病也可以吃,“增强免疫力”??。

益生菌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后文我会针对不同的“症状”来呈现与之相关的益生菌应用效果的科学证据。

假设益生菌有用,

益生菌将如何起作用的?

益生菌可能对身体有很多作用。不同的益生菌可能有不一样的帮助。

益生菌可能:

??帮助身体保持健康的菌群平衡,或者帮助机体恢复菌群平衡。

??产生对我们有帮助的物质。

??影响身体的免疫反应。

益生菌的应用

实际上益生菌的营养前景广泛,但是目前的科学证据支持还是太少了。由于理论有效不等于实际有效;短期安全不等于长期安全,对益生菌的营养还是需要保持谨慎乐观——前景是乐观的,但广泛应用还需谨慎。

目前市面上的益生菌主要是膳食补充剂,或者是用作食品添加剂,而不是药物。如果要作为药品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需要证明它的安全性,还需要论证对想要解决的健康问题确有疗效。

但是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膳食补充剂上市,就没有像药品一样严格的要求了。产品不需要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和大规模的人群双盲实验来论证其功效。至于很多销售人员的口若悬河,更是不需要“获批”,张口就来的。

什么是微生物群系

生活在我们身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群被称为“微生物群系”,这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哦,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比健康人和生病的人的微生物群系,去找寻微生物和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新的疗法,试图通过调整人体的微生物群系去治疗疾病。

服用益生菌究竟对……

有没有效果呢?

关于益生菌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其对于健康的改善效果和安全性仍待需一步确定。

益生菌功效众多,应用前景也十分广泛,在健康促进方面,包括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治疗婴儿肠绞痛(莫名的难以安抚的哭闹)、牙周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但目前大多数时候,我们依然不知道哪种益生菌是才是有效的,也不知道究竟需要服用多少、对哪些人群来说效果最好……针对这些问题,即使是对于那些研究较多的菌种和病症,科学家们都还在努力寻找答案。

以下是针对不同病症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

婴儿疾病

婴儿肠绞痛:罗伊氏乳杆菌DSM对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有效,未发现副作用

肠绞痛常常是导致婴儿不停哭泣的主要原因。有肠绞痛的婴儿一天可能会哭3个小时以上,但他们的饮食和生长状况都很正常。肠绞痛的致病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表明,有肠绞痛的婴儿和正常婴儿消化道的微生物成分存在差异,这表明肠绞痛可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年的一项针对7项肠绞痛益生菌研究(涉及名婴儿),其中5项涉及罗伊氏乳杆菌DSM,综述发现它有助于婴儿肠绞痛治疗,能够使婴儿每天哭泣的时间减少一半以上,但效果局限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群体之中。

针对罗伊氏乳杆菌DSM治疗肠绞痛研究的综述(包含名婴儿)及美国国家综合健康中心赞助的小规模研究均未发现益生菌治疗对宝宝健康有负面影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益生菌有可能降低早产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仍不确定菌种和长期影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严重、具有致命性的疾病,通常发生在早产儿身上,会引起肠道损伤或损坏并导致肠组织死亡。其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食物成分和早产婴儿消化道微生物的异常反应有关。

年的一项针对23项研究(共7,名实验对象)的综述显示,益生菌有助于预防低出生体重婴儿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无法确定益生菌的效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治疗效果最佳,但无法确定其中最有效的菌株种类。

上述研究中的婴儿均未出现益生菌引起的短期副作用,但依然不能肯定在如此年幼的阶段接受益生菌治疗的长期影响。除这些研究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益生菌可能会对新生儿有害。某些情况下,摄入益生菌导致婴儿出现血液感染;在一项实验中还出现了早产儿因感染益生菌霉菌而死亡的案例。

与过敏相关的疾病

过敏性鼻炎:可能有效但还不知道该如何服用

一项针对23项相关研究(名实验对象)的综述总结了益生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认为其具有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但由于其包含益生菌的种类和研究的症状不同,无法对益生菌的使用提出有效建议。这些研究中几乎没有出现与服用益生菌相关的副作用。

儿童哮喘:尚不认为有效

针对益生菌治疗儿童哮喘的11项研究(包含名儿童)的综述未能得出定论。由于目前的相关研究还不足,研究设计很多方面都不同,用的菌种也不一样,导致对比结果比较困难。尽管有初步的研究证据表明益生菌或许对有过敏家族史的孩子有预防过敏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证据等级还比较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特应性皮炎/湿疹:可能有用,但证据等级不高,也还无法给出菌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的建议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引起皮肤瘙痒的慢性疾病,与过敏反应相关,但并非由过敏引起(目前原因不明,过敏可能加重湿疹,但不认为是湿疹的原因),常出现在婴儿身上(最早出现在2至6个月大的婴儿身上)。许多人随着成长会自然痊愈。特应性皮炎属于湿疹的一种。

在大多数这类研究里用的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有几个相关的meta分析都报告了中等程度的预防效果,对于给围产期补充益生菌和有过敏家族史的高风险婴儿服用这两种益生菌,得到的结论相对一致。

在年的一个meta分析里发现服用多菌种的益生菌对湿疹的预防效果最好。

但年的一项针对13项益生菌治疗婴儿和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研究(共名婴幼儿)综述未能找到一致性证据证明其作用效果。

一项针对成人的9项研究(名实验对象)综述得出了初步证据表明,某些益生菌可能有益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症状。

究竟益生菌应该怎么用,用那些菌种,什么情况下服用,需要的服用剂量是多少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设计更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标准化的益生菌应用方式来给出答案。

预防过敏:可能预防特应性皮炎,但未能发现对其他过敏有帮助

“卫生假说”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导致人们在生命早期接触微生物的种类减少,从而导致过敏症增加。与卫生无关的因素,如家庭规模较小和使用抗生素,也可能会导致过敏。有关通过让孕妇/幼儿服用益生菌来预防过敏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年的一项针对17项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的综述总结了孕期或婴儿期使用益生菌的情况,结果发现:益生菌的使用能降低婴儿患特应性皮炎的风险,尤其是在使用复合益生菌的情况下。但益生菌对哮喘、喘息或花粉症(过敏性鼻炎)没有明显作用效果。

胃肠道疾病

图片购买自:shutterstock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对儿童和青中年,将益生菌和抗生素同时服用,可能减小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可能性。

中等水平的证据表明益生菌对由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可能对儿童和青中年有所帮助。广谱杀菌的抗生素不但能够杀死引起感染(让人生病的)坏细菌,也可能杀死我们身体内的好细菌。服用抗生素破坏了肠道菌群平衡也可能引起腹泻。大约10%-30%服用抗生素的人可能引起腹泻。

年的一项总结了17项针对未住院患者(共3,名实验对象)调查的研究综述显示,将益生菌与抗生素一同给患者服用能够降低约一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的可能性,且并未出现更多副作用。但由于研究质量的问题,结论存在不足。

益生菌可能有利于儿童和中青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但据一项年针对30项研究成果(7,名实验对象,其中5项针对65岁或以上人群)的综述,益生菌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由于针对该年龄阶段的研究较少,不能确定益生菌对老年人群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是否有效。

一项针对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23项益生菌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综述显示,中等质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儿童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并且未观测到明显副作用。

针对儿童和成人的研究都有发现在服用抗生素前和同期服用,可以降低腹泻的风险。对于抗生素引起的腹泻,有5个meta分析都报道了益生菌有不同程度的预防腹泻的效果。最有效的也是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和鲍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boulardii,布拉氏酵母菌)。

艰难梭菌感染:益生菌能降低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儿童和成人的艰难梭菌感染风险,且益生菌和抗生素同服是安全的。

艰难梭菌是一种能够感染患者结肠(大肠),导致不同程度腹泻的细菌,这种疾病的治疗很困难,治愈后复发的几率也很大。艰难梭菌感染在长期服用抗生素的老年人群中更多见。

年的一份针对31项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的分析报告指出,中等程度的证据显示,益生菌能够降低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成人和儿童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这些研究多数涉及住院患者。报告还得出结论,除身体及其虚弱或免疫系统功能不佳的患者外,益生菌和抗生素一起使用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但是,哪种类型的益生菌在降低艰难梭菌腹泻风险方面最有效、最佳服用时长及剂量等问题尚且缺乏定论。

便秘:对成人和老年人便秘或许有效,尚未发现对儿童功能性便秘有效。

年的一项总结了14项益生菌治疗成人便秘的研究(共1,名实验对象)综述提出了一些证实益生菌功效的有利证据,尤其是针对乳酸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lactis)的研究。

图片来源:pixabay

年的一项针对9项关于老年人便秘的益生菌的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综述表明,益生菌的作用虽然有限,但具有一定意义。最经常接受测试的细菌种类是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longum)。研究人员建议将益生菌作为老年慢性便秘的补充治疗手段。

年的一项研究总结了7种益生菌对儿童便秘的实验成果(共名实验对象),但由于儿童群体、益生菌的类型及其他因素的差异,这些实验结果难以进行比较,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益生菌有利于治疗儿童便秘。

年的另一篇综述,总结了同样的4篇益生菌研究和2个其他益生菌实验(共名实验对象),提出了较为乐观的结论,认为在亚洲儿童中发现益生菌能够增加总体大便次数。但是由于样本太少,研究间差异化太大,需要谨慎推广这个结论。

此外,年也发表了两篇关于儿童功能性便秘和益生菌的研究综述,都一致认为,益生菌对儿童便秘没有效果:没有证据支持用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酸杆菌,乳酸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岐杆菌,或者这些益生菌治疗儿童便秘。

于此同时,欧洲小儿胃肠营养学会(ESPGHAN)和北美小儿胃肠病、肝脏病和营养学会(NASPGHAN)把过往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系统综述,认为现研究证据不支持,益生菌、益生元能预防或缓解儿童便秘。

炎症性肠病:对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对克罗恩氏病未发现疗效。

年的一项针对21项溃疡性结肠炎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的综述显示,在常规治疗中添加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可能有助于病情缓解。

文章还总结了14种针对克罗恩氏病的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研究(共名实验对象),但并未发现它们具有任何疗效。

肠易激综合症:可能缓解腹痛,但尚不清楚哪种益生菌有效(或许是鼠李糖乳杆菌)

图片来源:pixabay

年的一项关于53项肠易激综合症(IBS)的益生菌研究综述(共名实验对象)得出结论认为,益生菌可能对肠易激综合症症状和腹痛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并未就其有效性及哪种益生菌种类组合最有帮助等问题得出明确结论。

年的另外一篇包含了11个针对益生菌应用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和6个应用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综述认为,没有任证据推荐使用罗伊氏乳酸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岐杆菌,长双岐杆菌,乳酸双歧杆菌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但鼠李糖乳杆菌可能降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儿童出现腹痛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同时也指出证据不足。

水土不服腹泻:作用十分有限,研究存在缺陷

年的一项针对11项益生菌或益生元预防水土不服腹泻的研究综述(名实验对象)认为它们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该综述未评估研究质量,也不未含副作用的相关实验数据。

国际旅行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TravelMedicine)在年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目前尚没有足够证据显示益生菌或益生元有助于预防水土不服型腹泻。该指南认为,益生菌的作用存在但十分有限,并指出相关研究在益生菌种类、腹泻原因和地理因素方面差异较大;另外,有些研究存在实验方法设计上的缺点。

牙齿疾病

龋齿(蛀牙):研究质量低,无法得出结论

少量针对婴儿和幼儿的研究已经验证,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预防龋齿(蛀牙)。针对相关研究(总共名婴幼儿)的分析报告发现,7项研究中有4项证实益生菌使用与蛀牙减少之间存在相关性,但由于研究质量的原因,无法得出关于益生菌有效性的明确结论。

牙周疾病:未发现有效

年的一项针对12项相关研究(名实验对象)的分析报告评估了益生菌对牙周疾病的影响,并发现益生菌能够通过减少口腔内的致病菌改善牙周病的临床症状,但不同种类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其他疾病

痤疮/粉刺:证据不足,无法证实效果

研究发现口服或局部使用(用于皮肤)益生菌可能有利于痤疮/粉刺的治疗,但有关此类研究数量很少。美国皮肤科学会在年的痤疮治疗指南中指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实益生菌对痤疮/粉刺的治疗效果。

肝性脑病:证据质量低,不确定是否优于现有常规治疗

年的一项针对21项肝性脑病的益生菌研究(名实验对象)综述认为相关研究质量较低。

有证据表明与安慰剂(无活性物质)或不进行治疗相比,益生菌可能对治疗肝性脑病产生疗效,但不能确定益生菌是否优于常规治疗肝脏疾病的乳果糖。

上呼吸道感染:研究质量差,结论不可靠

目前服用益生菌对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普通感冒、中耳感染、鼻窦炎及各种咽喉炎。年的一项针对12项相关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综述表明,服用益生菌可能会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但由于某些研究开展不力,相关证据质量较为低下。

尿路感染:未发现有益

年的一项针对9项益生菌预防尿路感染的研究(共名实验对象)综述未发现任何支持益生菌有益性的证据。

益生菌的安全性

益生菌在健康人群中安全使用的历史悠久,但很少有研究详细探讨过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因此缺乏关于副作用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可靠信息。

总的来说,健康的孩子和成人服用益生菌还是安全的。尽管目前益生菌的益处还未能被证实,应用的细节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对于正常健康的孩子和成人是安全和耐受的。

患有严重疾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使用益生菌的副作用风险更大。在考虑将益生菌用于早产儿或重病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时,应仔细权衡益生菌的潜在风险和益处。

使用益生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包括感染、益生菌微生物产生有害物质,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消化道微生物之间进行转移。

据报道,某些益生菌产品含有标签所列微生物以外的其他微生物,这些污染物可能会造成健康风险。

在使用益生菌前应该考虑……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含有益生菌的食品、饮料和补充剂,比如酸奶或一些乳类饮料,也有各种胶囊剂,粉剂,液体状的益生菌补充剂。

食品如酸奶、奶酪、发酵面食等,因为有长期的安全食用的历史,基本可以放心吃。另外,吃丰富多彩的健康的食物,有助于我们体内的益生菌健康地扎根和繁殖,形成健康和谐的菌群生态,滥用抗生素不利于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系保持稳定和谐。

但对于益生菌补充剂,最好在使用前咨询靠谱的医生!确认孩子的症状是不是可以考虑服用某些菌种。千万不要因为依赖益生菌而推迟就医咨询。

吃丰富多彩的健康的食物,有助于我们体内的益生菌健康地扎根和繁殖,形成健康和谐的菌群生态,滥用抗生素不利于“和谐”(注意,这里是说滥用,不是叫你该用也不用)。

更新的主要参考文献:

1.BafetaA,KohM,RiverosC,etal.Harmsreportingin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ofinterventionsaimedatmodifyingmicrobiota:asystematicreview.AnnalsofInternalMedicine.;(4):-.

2.BlaabjergS,ArtziDM,AabenhusR.Probioticsforthepreventionof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inoutpatien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Antibiotics.;6(4).pii:E21.

3.ButelM-J.Probiotics,gutmicrobiotaandhealth.MédecineetMaladiesInfectieuses.;44(1):1-8.

CohenPA.Probioticsafety—noguarantees.JAMAInternalMedicine.;(12):-.

4.DegnanFH.The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andprobiotics:regulatorycategorization.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46(Suppl2):S–S.

5.DidariT,SolkiS,MozaffariS,etal.Asystematicreviewofthesafetyofprobiotics.ExpertOpiniononDrugSafety.;13(2):–.

6.DrylR,SzajewskaH.Probioticsformanagementofinfantilecolic:asystematicreview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ArchivesofMedicalScience.;14(5):-.

7.FijanS.Microorganismswithclaimedprobioticproperties:anoverviewofrecentliterature.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11(5):-.

8.FordAC,HarrisLA,LacyBE,etal.Systematicreviewwithmeta-analysis:theefficacyofprebiotics,probiotics,synbioticsandantibioticsinirritablebowelsyndrome.AlimentaryPharmacologyTherapeutics.;48(10):-.

9.GoldenbergJZ,YapC,LytvynL,etal.ProbioticsforthepreventionofClostridiumdifficile-associateddiarrheainadultsandchildren.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12):CD.Accessedat

转载请注明:http://www.mzxgj.com/jbtx/11261.html